10分钟让你深入了解痛风性肾病-学会辨别-治疗真的并不可怕!

未知

 

有一位叫Talbott的病理学家,解剖了191例生前患有痛风的尸体,发现188人有痛风性肾病。痛风病人肾结石的发生为20%~25%。

有痛风性肾结石的患者,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痛风性肾病,但痛风性肾病者不是都有痛风性肾结石存在。

痛风性肾结石常有发作性血尿及肾绞痛等症状,容易引起医师及患者的注意,检查确诊的方法也较多。

而痛风性肾病在保持正常肾功能的情况下无临床症状。早期发现只能借助于肾穿刺活检,故作出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尿酸沉积于肾,对肾组织造成炎症和破坏作用而引起的。尿酸主要沉积在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退化,并损害肾小管的功能。肾间质可出现水肿、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可发生纤维化,临床上称为间质性肾炎。

尿酸对肾小球的损害不如肾小管和肾间质,但也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小球基膜的炎症,有时可发现肾小球硬化,以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亦受到损害。痛风性肾病对肾的损害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患者的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当病情不断发展,则可以出现水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后可发展为肾衰竭,患者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临床表现痛风性肾病的进展极为缓慢,不少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十年而无临床症状。

一旦出现症状,可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

1.腰痛和水肿早期患者可有轻度腰痛,为单侧或双侧。40%~45%的患者可出现轻度水肿。

2.高血压40%~45%患者有中度高血压,血压波动于20~24/12~16kPa(150~180/90~120mmHg),用一般降压药可以。

3.轻度蛋白尿约有85%的痛风患者在出现肾损害之前,往往有持续数年的间断或持续的轻度蛋白尿,尿蛋白不超过( ),很少有大量蛋白尿。

4.尿pH呈酸性及血尿痛风患者尿pH多呈持续酸性,促使结石形成。约54%的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5.肾盂肾炎症状痛风患者常继发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菌尿及发热症状。

6.肾渗透压及肾小球滤过降低由于痛风的损害以髓质为主,并早期出现,随着病情发展再延及肾小球。因此初期患者肾功能障碍100%病例有浓缩稀释功能下降,为痛风性肾病早的特征。尿渗透压在700mmol/L以上者约50.2%,内生肌酐清除(Ccr)80ml/min以下者为14.2%,两者均随着病情加重而降低。

7.年轻患者的并发症痛风性肾病的并发症与发病年龄及病程有密切关系,随着病程的增长其并发症增加。年轻痛风患者的肾损害发生高,多为家族性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即使治疗,亦不能阻止肾损害的发展。研究表明其肾小管有严重损害,除了尿酸生成过多外,可能还与其他因素参与肾小管细胞的代谢有关。

8.肾衰竭特别是年轻痛风性肾病者,在肾病5~10年后加重,晚期肾小球功能亦受损,出现肌酐清除下降,尿素氮上升,患者呈尿毒症临床表现,约10%死于尿毒症。如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肾病变可以减轻或停止发展,这点有别于其他一些不可逆肾病。

9.肾外病变包括关节病变、痛风石形成和其他表现,如可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及原发性高血压等,还可伴发糖尿病等。

痛风性肾病如能得到适当治疗,可以逐渐,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是对该病认识不足。

一方面常误诊,因治疗不当或过晚,而贻误治疗时机,致使患者死于肾衰竭。

另一方面,当痛风诊断明确后,由于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忽略了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

因此,在确诊痛风后即要有预防高尿酸肾病的意识,应予以持续治疗,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297~327mmol/L或以下,并采取多喝水、碱化尿液等措施。

要区分痛风性肾病和慢性肾炎,是病因完全不同的两种肾病变,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又可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可出现水肿、高血压、贫血;尿液检查都可发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等;肾功能都有损害;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肾衰竭。

如果痛风患者仅仅表现为痛风性肾病,而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史,则往往会被误诊为慢性肾炎。